发布日期:2025-04-13 15:50 点击次数:151
长期以来,中东始终是强国争夺的焦点,如今凭借巨量石油资源,该地区更是手握"金钥匙",在各方势力间游刃有余。然而福祸相依,石油虽让中东富甲一方,却也成为其动荡不安的根源。
眼下,牵动全球目光的巴以战事再次上演,这片饱经风霜的中东大地又一次陷入硝烟弥漫的境地。倒塌的房屋、无辜丧生的孩童,以及黯淡无光的前景,不断冲击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心弦。
【沙特与俄罗斯的建交】
普通百姓的苦难在美国那些政客眼里从来都是视而不见的。
美国频繁在中东地区扶持代理人,背后有两个主要目的。首先,他们想牢牢控制石油美元体系,确保这一经济支柱稳固不动摇。其次,美国还打算在中东埋下一颗“钉子”,以此来牵制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削弱其经济影响力。
与此同时,在当前的俄乌战争中,美国一直让它的盟友充当急先锋,对俄罗斯实施全方位的打压和限制。
通过这一策略,试图一举多得,彻底摧毁欧美和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使其永远无法翻身,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2021年底,美军“杜鲁门”号航空母舰接到紧急调令,从波斯湾区域启程前往欧洲海域。然而,这艘航母的调动并未能改变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的坚定立场。
俄罗斯边境出现美国眼线,这事搁谁头上都睡不安稳。普京掌权多年,更不可能容忍这种威胁国家安全的情况在他的任期内出现。
如今,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多,远超出大家最初预计的两个月期限。这场冲突让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元气大伤,但俄罗斯却出乎意料地挺住了。与美国的预测相反,2022年俄罗斯经济仅缩水了2.1%,远没有到崩溃的地步。
眼下,美国在中东和俄罗斯两边都碰了钉子,处境尴尬。它的所作所为不仅没能维护自己"世界灯塔"的形象,反而弄巧成拙,导致中东和俄罗斯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做法,只会让美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
早在2019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敏锐地察觉到中东地区的战略价值,他亲自前往沙特进行访问。在那次行程中,普京与沙特高层进行了重要会谈,双方互赠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礼品,以此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后来,原本和美国走得很近的沙特,竟然和美国的头号对手俄罗斯达成了价值百亿美元的大单。俄罗斯的各种高科技装备和武器,包括著名的S-400防空系统和苏-35战斗机,开始大批量地进入沙特。
原本与美国关系密切的沙特,为何会突然拉近与俄罗斯的距离?除了俄罗斯主动示好,沙特自身又有哪些考量呢?
【伊拉克的前车之鉴】
沙特心里很清楚美国靠不住,但石油是它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没办法只能先依附在美国这头危险的猛兽身旁。
萨达姆在伊拉克掌权期间曾大举清除异己,最终却落得悲惨下场;利比亚的卡扎菲更是惨遭枪杀,尸体还被冷藏展示。这些前车之鉴,让沙特不得不认真考虑接受其他国家伸出的合作之手。
2003年3月20日,美国无视联合国,像逛自家后院一样随意,用一袋洗衣粉作为借口,公开宣称伊拉克藏有大规模化学武器,随即在这片土地上迅速挑起战火。
咱们中国人常说,别人指责你藏着大杀器时,最好你真的有。看看伊拉克的惨状就明白了。原本发展势头正猛的伊拉克,被美国随便找了个借口,硬说他们有违禁武器,结果被打得稀巴烂。
美军凭借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和尖端装备,轻而易举地掌控了伊拉克局势。面对尚未成熟的伊政府军,他们如同猛禽捕食般将其彻底击溃。在无法提供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证据的情况下,萨达姆·侯赛因遭到残酷对待,最终被送上伊拉克最高法院审判,以绞刑结束了他的生命。
从萨达姆政权倒台到他被处决,前后不过三年多光景。这段看似短暂的岁月,却让伊拉克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有望好转的局面急转直下,整个国家陷入动荡,百姓的生活也从温饱跌入了生存的困境。
这场战争明显缺乏正当性,然而国际社会对伊拉克的支持呼声微乎其微,几乎完全被美国的强权政治所压制。
俄罗斯和伊拉克在武器买卖上一直合作愉快,但面对老对手美国时,莫斯科却选择按兵不动。即便在萨达姆落难逃亡之际,俄罗斯也只是象征性地提出可以提供政治避难,但这位伊拉克前领导人对此并不领情。
【利比亚领导人的惨死】
卡扎菲对西方的态度复杂,既有危机感又充满不满。他长期以来对西方抱有敌意,早在1981年就公开声援与西方对抗的爱尔兰共和军,以及如今在巴以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
21世纪初期,中国一度推行与西方改善关系的政策。然而到2009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会议上公开批评了西方国家的霸权行径,同时驳斥了五常国家在二战中所作贡献的说法。
卡扎菲摇摆不定的外交手段最终招致了强烈反弹。
2011年2月,受多国势力煽动,利比亚境内掀起大规模示威浪潮,民众强烈呼吁卡扎菲政权更迭。
2011年3月,以英法美为首的多个国家对利比亚展开空中打击。尽管卡扎菲四处躲避,却始终不愿逃离自己的国家。同年10月,这位前领导人在其家乡苏尔特的一处地下排水设施中被抓获。
卡扎菲的结局与"善待战俘"的国际准则完全背道而驰。这位昔日的国家元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饱受凌辱,死后与儿子的遗体一同被存放在一个肉类冷冻仓库中,成为众人围观的对象。
卡扎菲执政时与苏联走得很近,双方保持着密切往来。然而,当他陷入危机时,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却并未伸出援手。按照常理,面对昔日亲密伙伴遭遇困境,俄罗斯理应提供支持和帮助。
遗憾的是,继承苏联地位的俄罗斯并未对其前身有所眷顾,反而在联合国针对利比亚的议案中投下了支持票。这一做法与俄罗斯力挺叙利亚形成鲜明对比,着实令人费解。
【俄方的态度,虎视眈眈的西方】
2019年,普京计划访问沙特阿拉伯。出发前,中东的阿拉伯记者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总统先生,为何俄罗斯在利比亚和伊拉克遭遇困境时没有伸出援手,而在叙利亚问题上却态度鲜明地给予支持呢?”
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但普京只是强调各国的局势都很复杂。在伊拉克战争即将打响之际,他就已经打算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抵制美国的单边行动。
那时候美国压根没打算征求他们的同意,干脆跳过了联合国安理会,直接对伊拉克开战了。
利比亚这边,卡扎菲政府针对反对派的空中打击行动存在违反国际法规的问题。俄罗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中,仅支持"停止空袭"的提议,并未认可"授权北约对利比亚进行轰炸"的决议。
北约的举动完全跟随美国步伐,对联合国安理会毫不理会。谈及叙利亚问题,普京在2015年接受美媒访问时强调:"俄罗斯始终坚持维护各国合法政权的立场。"
尽管叙利亚国内面临不少麻烦,但政府始终坚持用和平手段处理内部事务,既不受外界挑拨,也不靠武力颠覆政权来解决问题。
俄方坚持通过对话化解叙利亚内部矛盾,为此大力支持现政府,不仅提供武器装备,还输送了大量生活必需品等各类物资。
中东地区资源丰富,吸引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长期觊觎。叙利亚在20世纪中叶虽然成功摆脱了西方殖民,但随后却频繁遭遇政局动荡,多次发生政权更迭。
在1970年,阿萨德掌权平息了国内的动荡局势。到了2000年,他的儿子巴沙尔接过领导权,开始借鉴西方的成功做法,使叙利亚逐步走向稳定和发展。
巴沙尔的能力超越了他的前辈,他在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连续四次当选为叙利亚的国家领导人。
叙利亚的局势正逐步好转,发展势头积极向好。这种局面显然不符合西方国家的预期,特别是站在最前线的美国。
叙利亚的街道上挤满了人,一场骚乱正在迅速扩散。这些人像鱼儿游入水中般灵活地在人群中穿行,他们的行动直接挑战了政府的权威。
对于这一行动,巴沙尔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强硬手段。然而,恰恰是这种应对方式,给了早已在暗中观察的西方势力一个绝佳的介入借口。
这些人火上浇油,推波助澜,加剧了叙利亚的动荡,企图从中渔利。随后,多国介入叙利亚局势,其中美国表现最为积极,企图拔除叙利亚这颗眼中钉,换上自己的傀儡。
美国对叙利亚的兴趣不仅在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更在于他们不愿看到亲苏联和俄罗斯的巴沙尔继续掌权。在他们看来,叙利亚的领导人必须更换。
【破败的叙利亚,中东沙特的抉择】
作为全球头号强国,美国一旦对某个目标产生兴趣,那些实力悬殊的弱小国家往往难以幸免。这种不对等的国际关系,使得美国的行为常常给周边小国带来重大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当美国将目光投向某个地区时,当地的局势往往会因此发生剧烈变化。
2012年,巴沙尔政权面临严峻挑战,数千个反对派组织纷纷崛起,甚至伊斯兰国这样的极端组织也参与其中。多方力量的介入使得巴沙尔难以应对,叙利亚的大部分领土逐渐落入反政府武装的控制之下。
2015年9月,在联合国安理会支持下,普京下令派遣俄罗斯空军对盘踞在叙利亚的伊斯兰国极端势力发动了空中打击。
外部势力的强势干预为濒临崩溃的巴沙尔政府争取到了喘息之机。在俄罗斯的持续支持下,叙利亚逐步击退各方势力,重新掌控了大部分领土。
世间纷扰皆为利益驱使,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不仅仅出于道义,俄罗斯此次援助叙利亚的行动背后,也暗含着自身的战略意图。
美国为了维持石油和美元的主导地位,不断在中东地区施加影响,而俄罗斯趁机介入,其实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叙利亚与俄罗斯长期保持着紧密的外交往来,特别是塔尔图斯港的战略性军事基地对俄罗斯至关重要。因此,确保叙利亚不被美国控制,继续作为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显得格外关键。
叙利亚的这场冲突,实际上是俄美两大强国之间的角力,胜者俄罗斯将巩固其在中东和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地位,而败者美国则会失去对中东另一片区域的主导权。
目睹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的前车之鉴,沙特这次选择与俄罗斯建立外交关系,显然是在防备美国可能的经济压榨,为自己预留了第二条可选之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